联合国颁奖礼上,中国亮出秘密干的一件大事!
在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大会上,中国科学家卢琦举起"地球卫士奖"奖杯时,全球都在感慨:当40%的土地在退化,中国却硬是交出"退化零增长"的成绩单。这事儿说起来挺玄乎,但要是去趟甘肃古浪县的八步沙林场,你就懂了——答案就藏在三代人磨秃的铁锹里,藏在那些被风沙吹皱的脸上。
这地方,曾经"出门八步就吃沙"
"八步沙"这名字,听着就带股子呛人的沙味。纪念馆的讲解员说,上世纪六七十年代,这儿真就是"出门八步便是沙"。腾格里沙漠的黄沙跟脱缰的野马似的,当地人编了句顺口溜:"秋风吹秕田,春风吹死牛"。田里的庄稼说埋就埋,牛羊在风沙里站不稳,日子过得那叫一个揪心。
谁能想到,现在这儿柠条能长成浪,沙枣花香得能飘出二里地?连迁徙的鸟儿都来这儿歇脚,翅膀一扑棱,影子能落在曾经寸草不生的沙丘上。这前后反差,简直像把沙漠"拉黑"了又"复活"了。
六个老汉,带着铁锹住进沙窝子
1981年春天,土门镇的六个老汉——郭朝明、贺发林、石满、罗元奎、程海、张润元,平均年龄都过五十了,干了件让全村咋舌的事。他们辞了村干部的活儿,在承包合同上按了红手印,带着毛驴、铁锹和一袋子炒面馍,直接搬进了沙窝里的地窝铺。
那日子苦得没法说:吃饭时沙粒往碗里钻,嚼起来咯吱响;冬天裹着破棉袄缩在草铺里,冻得直哆嗦。但只要看到亲手栽的梭梭冒出个嫩芽,六个老汉能乐得像孩子似的。有人问他们图啥,老党员郭朝明吐掉嘴里的沙:"咱是党员,不带头谁带头?"
更绝的是,他们还立了个"生死约":"每家必须出个后人,接着治沙!"就这一句话,把三代人的命运跟沙漠绑在了一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