胡塞武装神操作:红海“精准点名”,这国急跳脚
三、美国的“怂”逻辑:成本压倒战略,双标暴露无遗
美军为何当“缩头乌龟”?表面是“停火协议”,实则是战略算计崩盘。今年3月,特朗普政府高调空袭胡塞武装,结果30天耗资10亿美元,7架单价3000万美元的“死神”无人机被毁,F-16战机险些坠海,却连“绝空优势”都没建立。
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凯恩直言:再打下去,弹药库存见底,其他地区出事美国将无力应对。
看官们,这不就是“烂尾仗”的典型?烧钱无果,只能灰溜溜停火。
更讽刺的是美国“双标”嘴脸。空袭伊朗核设施时毫不手软,对胡塞袭击却装聋作哑。 为何?五角大楼的账本太现实:胡塞武装已发动170次袭击,击沉2艘商船,但美军若全面反击,恐陷入第二个“阿富汗泥潭”。
伊朗的威慑更致命——油价若飙至200美元,美国通胀再起,拜登大选必遭反噬。
看官们,这不是怂,而是霸权算盘的失灵:当“低成本消耗战”遇上“高成本干预”,超级大国也得低头。
美国的尴尬还暴露了盟友信任危机。以色列喊破喉咙,美军却按兵不动,欧洲则忙着“绕道好望角”。 胡塞武装的战术让美英陷入两难:打则收益不成比例,不打则威信扫地。 笔者看来,这恰是中东权力重构的信号——非国家行为体正用“无人机民主化”改写规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