南亚火药桶暂熄火:特朗普“邀功”,遭印度打脸
三、国际调停的“三重幻象”与南亚和平的终极困局
特朗普的“抢功闹剧”只是国际调停乱象的冰山一角。细究停火背后的多方斡旋,可清晰看到三类角色:
美国式“机会主义调停” :以制造话题、收割政治资本为核心目标。特朗普团队甚至被曝出“先发推文后核实”的操作——其所谓“彻夜谈判”实则为单方面致电,印巴军方早在通话前已达成停火。这种“推特先行、事实让路”的作风,彻底消解了美国调解的公信力。
中国式“静默外交” :与美国的喧嚣形成鲜明对比,中方通过双线沟通约束军事冒险、提供对话台阶。巴总理特别提及“中国的坚定支持”,印方亦罕见赞赏中方“建设性角色”。这种不站队、不施压的务实风格,反而为危机降温开辟了新路径。
“沙特-土耳其轴心”的多边博弈:作为穆斯林世界领袖,沙特与土耳其的介入既为巩固宗教话语权,也为对冲伊朗影响力。巴外长达尔特意感谢沙特“提供紧急石油信贷”,暗示经济杠杆在调停中的作用。
然而,所有外部干预都未能触及印巴矛盾的真正病灶——克什米尔问题、水资源争端与身份政治撕裂。停火协议墨迹未干,印控克什米尔便再现无人机越境与路边炸弹袭击。双方民众在社交媒体上持续互泼“违反协议”脏水,民族主义情绪如野火般蔓延。更危险的是,印度人民党高层已放风将推动“查谟-克什米尔完全邦化”,而巴三军情报局则被指暗中支持跨境武装组织。这些结构性矛盾,注定让停火成为一场“带病生存”的脆弱休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