南亚火药桶暂熄火:特朗普“邀功”,遭印度打脸
二、停火背后的“双簧戏”:印巴为何选择此时收手?
表面上看,停火是军事僵局下的理性选择。印度空军在冲突中损失至少6架“阵风”战机,暴露其后勤体系与电子战能力的致命短板;巴基斯坦则因经济困局无力支撑长期消耗战。但若仅将此视为“打不动了才停手”,则低估了南亚地缘博弈的复杂性。
对印度而言,停火是一场“止损艺术”。莫迪政府发动“朱砂行动”的根本目的,是为转移国内经济颓势与农民抗议压力。当军事行动已达成“展示强硬”的象征意义后,持续冲突反而可能引发外资撤离、卢比暴跌等连锁反应。印度智库“观察家研究基金会”报告显示,冲突导致单日外资抛售12亿美元国债,股市市值蒸发超300亿美元。此时停火,既能保全“胜利者”颜面,又可借机重启对华光伏产品进口谈判以缓解能源危机。
巴基斯坦的“技术威慑”则改写了博弈规则。巴军在此次冲突中首次大规模使用歼-10CE与“猎鹰-80”防空系统,不仅击落多架印度战机,更通过电子干扰瘫痪印军70%的边境雷达。这种“不对称优势”迫使印度意识到:传统兵力优势在智能化战争中已大打折扣。巴总理谢里夫更巧妙利用“感谢30国调停”的话术,既避免刺激印度,又为日后争取国际支持埋下伏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