歼-35给美海军上课!F-35C终极形态竟在中国?
1. 通用化的代价
F-35系列诞生于“联合战斗机计划”(JSF),试图用一款平台满足空军、海军、海军陆战队三军需求。这种“一机三吃”的构想,本质是冷战结束后军费紧缩时代的妥协产物。但舰载机的特殊性被严重牺牲:
单发设计:为迁就垂直起降的F-35B,全系列采用单发。海军历来偏好双发舰载机(如F-14、F/A-18),因远洋任务中单发失效等于坠机。
气动布局妥协:为容纳大型弹仓和垂直起降风扇,F-35机身短粗,超音速阻力大增,极速仅1.6马赫,甚至不如第四代战机F-16。
着舰缺陷:主起落架过于靠后,导致尾钩设计不合理,钩拦阻索成功率低——这正是多起着舰事故的根源。
2. 维修噩梦与战斗力衰减
F-35C的隐身涂层极其脆弱,长时间超音速飞行会导致涂层剥落和结构损伤。而航母上无法进行复杂维修,受损战机只能“带病执勤”。美军报告显示,F-35C的完好率长期低于60%,远逊于F/A-18的80%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