乌精准打击俄能源命脉,一场“钝刀割肉”消耗战
二、技术革命:无人机如何成为“战争改写者”
乌军的突袭非蛮力所为,背后是技术的颠覆性突破。航程超1000公里的无人机,携带高爆载荷,如幽灵般突破俄防空网,将昔日“打不到”的目标纳入射程。 更关键的是,乌军将星链通信、抗干扰系统和高清摄像头集成于无人机上,攻击范围扩至3000公里,俄方S-400防空系统虽不断升级,却力不从心——面对蜂群般的精确打击,俄防空像“漏勺”般失效。 笔者曾分析,这场能源攻防是活生生的科技试验场:乌军与特种部队配合,使用自主研发导弹(如火烈鸟巡航导弹),1吨级战斗部命中炼油厂,损失比小型无人机翻数倍。 有趣的是,东大的民用无人机技术被间接应用,乌军利用其AI控制与遥控系统,执行侦察与布雷任务,成本骤降。
数字化设备让战争进入“体系化消耗”时代——过去需战机轰炸的目标,如今只需几千美元的无人机。 俄方虽以“海鸥-10”等型号反击,但面对乌军“外科手术式”精准,其防御如螳臂当车。
技术鸿沟在此显现:2023年俄乌冲突初,无人机仅是“安全滋扰”;2025年,它已成“战争规则改写者”,小无人机不再是玩具,而是让防空系统“无解”的致命武器。(本文由AI辅助生成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