美国哀叹:“东大解决了防空系统最头疼的问题”
五、质疑与未来:激光崛起?FK-3000的价值何在
当然,也有看官会质疑(比如的观点):96枚导弹看着多,面对一次放飞上千架的“超级蜂群”廉价无人机,成本上划算吗?万一漏过去几架携带弹药的,岂不血亏?不如发展激光或电磁武器,成本低,理论上“弹药无限”。
这质疑有道理,点出了反无人机作战的成本效益核心难题。但笔者认为:
技术成熟度与适用性: 激光武器威力巨大,前景光明,但现阶段受天气(雨雾尘)、功率、持续作战能力、系统体积重量等因素限制,要形成稳定可靠的野战防空能力,尤其是应对大规模蜂群,仍需时日。电磁干扰/高功率微波是重要手段,FK-3000本身也集成了,但面对某些抗干扰能力强的无人机或复杂环境,硬杀伤仍是最后保障。
FK-3000的定位: 它并非要包打天下所有无人机,其96枚导弹主要针对的是具有一定威胁、需要可靠摧毁的“中高端”无人机、巡飞弹、直升机等 ,而非纯粹靠数量堆砌、毫无防护的“手抛”民用无人机。对于后者,电子干扰、低成本高炮甚至单兵武器可能更有效。FK-3000是应对“集群化、智能化、低成本化”空中威胁体系中的关键一环,负责中坚防御。
体系作战与成本考量: 反蜂群必然是体系作战。FK-3000的“主车+僚车”本身就是一个分布式小体系。未来战场,必然是FK-3000这类高密度拦截系统、激光/电磁等新概念武器、以及更廉价的末端防御手段(如高炮、单兵防空导弹)共同构成多层次防御网。FK-3000以其高载弹量、强协同能力和成熟的导弹技术,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,都是这个防御体系中应对中等规模、中等强度蜂群突击的核心节点。其600万美元左右的售价,在同类高端装备中性价比相当突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