印度要豪掷数百亿美元!看上俄罗斯T-14坦克
三、 现实骨感:T-14能否撑起印度的“钢铁雄心”?
即使协议顺利执行,T-14真能如印度所愿,成为改变边境力量对比的“游戏规则改变者”吗?笔者泼三盆冷水:
“高原猛虎”?水土不服! T-14的设计基于俄罗斯东欧平原的作战环境,其在高海拔、严寒缺氧的喜马拉雅山地性能完全未经实战验证。 动力系统在稀薄空气中的功率衰减、精密电子设备在极端温差下的稳定性、庞大车体(55吨) 在崎岖山路上的机动性,都是巨大问号。反观东大,15式轻坦专为高原量身定制,重量轻、功率足、信息化程度高,配合体系支撑,优势不言而喻。 在沙漠高温下,T-14能否避免重蹈T-90S“夜盲”覆辙?同样存疑。
数量优势?纸上谈兵! 1700辆看似庞大,足以装备12-16个装甲旅。 但中印边境地形复杂,多为高山密林峡谷,极不利于大规模装甲集群展开。印度能投入的实际数量可能非常有限(最多两三个旅)。 更重要的是,俄罗斯自身订单尚未满足(最初号称2000余辆,后仅采购20辆测试), 其产能和优先保障对象(自身还是印度?)都是问题。印度能否按时、足额获得足够数量、质量可靠的T-14?答案很可能是否定的。
体系瘸腿:现代战争的致命伤! 现代战争早已超越单一装备对抗的维度,比拼的是体系作战能力。 东大在边境地区构建的“非接触式”作战体系令人瞩目:翼龙-2等察打一体无人机掌控天空,红箭-10等先进反坦克导弹伏击四野,远火精确覆盖,电磁轨道炮等新概念武器蓄势待发,天基侦察、数据链指挥如神经脉络贯穿全局。 缺乏有效防空反导(尤其应对无人机/巡飞弹)、战场态势感知、后勤保障和信息战能力的T-14坦克群,在这样一张立体绞杀网面前,无异于昂贵而笨拙的“钢铁棺材”,极易重蹈当年伊拉克T-72在海湾战争中被美军“空中屠杀”的覆辙。 印度幻想依靠单一先进坦克“一招鲜吃遍天”,实乃刻舟求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