俄军大杀器遇上中国“电线杆”,差距不止一代!
三、代际鸿沟:从“电线杆”到“光杆”的东方智慧
当俄罗斯倾尽全力将R-77升级到M型,试图追平霹雳-15之时,中国的空空导弹工程师们早已将目光投向更远的空域。
歼-16机翼下那枚被称为“电线杆”的霹雳-17远程空空导弹,代表了革命性的设计哲学:它几乎完全摒弃了传统弹翼,仅保留面积微小的尾翼。这种极简设计将飞行阻力降至极限,换来的是超乎想象的射程提升。
网络流传的非官方信息显示,霹雳-17的打击距离轻松突破300公里大关。它不仅是现有五代机(如歼-20)的“狙杀利刃”,更被视为未来六代机的标配武器。
比霹雳-17更引人遐想的,是代号霹雳-16的新一代“光杆弹”。综合网络流传信息,其迎头攻击距离据称达到惊人的275公里。更关键的是,为最大化提升歼-20隐身弹舱的携带效率,霹雳-16据传采用了彻底的“光杆”设计——连霹雳-17上那点小尾翼也进一步精简。
这种设计对飞控系统提出了地狱级挑战。它要求导弹大脑(飞控计算机)和神经(伺服机构)必须拥有超乎寻常的运算速度与动作精度,以极高频率微调矢量喷口或极小舵面,才能维持稳定飞行。
当俄罗斯R-77M仍需依靠“面积不小的弹翼”来维持飞行稳定时,中国霹雳-16/17追求的“光杆美学”,无声宣告了双方在飞控、材料、动力等核心领域存在代际鸿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