俄军钢铁绞索勒进顿巴斯:第二个克里米亚时刻
顿涅茨克门户洞开: 卢甘斯克防线崩溃,使得顿涅茨克北翼直接暴露于俄军炮口之下。俄军可沿卢甘斯克-顿涅茨克州界自由机动,形成巨大钳形攻势,顿涅茨克乌军面临被包抄的致命威胁。
心理象征如同重锤: 对乌克兰军民而言,卢甘斯克的彻底易手如同2014年克里米亚沦陷再现,成为扎入灵魂的“第二个克里米亚时刻”。士气在漫长消耗中正经历严峻考验。
俄军战术已脱胎换骨,从“钢铁洪流”转向“绞肉机模式”。
过去两个月,俄军虽只稳步推进943平方公里,日均蚕食仅300-500米,却如同精准的钝刀割肉,缓慢却无法阻挡。
火力绞杀成核心逻辑: 俄军凭借压倒性炮火优势,将温压弹、滑翔炸弹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作为开路先锋。乌军精心构筑的防御工事在毁灭性爆炸中化为齑粉,士兵血肉之躯被迫直面钢铁烈焰。
多线施压榨干乌军: 俄军同时在哈尔科夫北部保持高压,并在扎波罗热方向持续穿插渗透。泽连斯基所宣称的“苏梅阻击战”,本质是俄军仅以三个机械化旅巧妙牵制乌军两个主力旅,迫使乌军从顿涅茨克核心区拆东墙补西墙。顿涅茨克防线在失血中日益薄弱。
消耗战成为数学题: 俄军战略意图清晰无比——将战争转化为一道冰冷数学题。通过每日缓慢但无休止的推进和残酷火力消耗,不断碾碎乌军有生力量与宝贵弹药储备,直至对方防线在失血中崩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