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PL-15E与阿斯特拉的博弈,看印度的军工焦虑
二、技术打脸:霹雳-15E的“现货实力”VS阿斯特拉的“期货泡沫”
抛开舆论烟雾弹,数据对比更能揭示真相:
射程与实战验证:霹雳-15E外贸版射程达145公里,配合歼-10CP的AESA雷达,可在160公里外发动攻击,而印度“阵风”配备的“流星”导弹仅150公里射程。在5月空战中,巴方导弹残骸显示,霹雳-15E从巴境内发射后跨越100公里击落印度战机,而印军导弹却够不着巴方战机。反观阿斯特拉MK2,尽管DRDO宣称其射程160公里,但该导弹至今未完成国家测试,量产时间从2024年拖延至2026年。
体系化作战碾压:巴基斯坦ZDK-03预警机能实时引导霹雳-15E,形成“发现即摧毁”的杀伤链;而印度“费尔康”预警机与苏-30MKI、阵风战机的数据链至今未能打通,导致印军空战依赖飞行员个人能力。这种差距不是单枚导弹能弥补的,而是整个作战体系的代差。
残骸罗生门:印度宣称获得霹雳-15E残骸并“逆向成功”,但巴方指出该导弹配备自毁装置,未命中目标即会引爆,印方展示的残骸缺少关键导引头,更像是“宝莱坞道具”。更打脸的是,若印度真能破解核心技术,为何阿斯特拉MK1至今仍需进口俄罗斯导引头?